当前位置: 首页> 远大医院 > 健康科普 > 正文

伏天将至,这是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30天!“七做”请收好

2025-07-09 15:03:37    字体大小【小】【中】 【大】

下个周日,就要入伏了,也就是说一年难熬的日子即将开启,说是“难熬”,但也恰恰是养生的大好时节,从这几年广泛流行的“晒背”,到“沙疗”,再到我们常常听说的“冬病夏治”,都是在利用伏天养生。

一、今年三伏共计30天:
初伏:7月20日至7月29日,共10天;

中伏:7月30日至8月8日,共10天;

末伏:8月9日至8月18日,共10天

二、三伏天不仅要防中暑,更要防寒邪

入伏后,高温、高热、高湿的“桑拿天”将频繁出现,热浪袭人,酷暑难耐,当大家都在关注防中暑、防热射病的时候,中医理论对三伏天有不同的解读,中医认为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指的是“伏邪”,即所谓的“六邪”(指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。三伏天的高温环境下,人体阳气外浮,毛孔舒张,此时贪凉(如空调低温、冷饮、凉水澡等)易导致寒邪入侵,引发颈肩僵硬、腹痛腹泻等症状,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
三、伏天“七做”请收好

1. 一个温差:室内外温差小于8℃

酷暑离不开空调、电风扇,建议室内外温差要小于8℃,避免“空调病”。空调病的表现因人而异,常见有头晕、头痛、疲乏无力,其次表现为呼吸道症状,严重者可能合并感染,引起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。此外,还有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不适,以及腰背痛、关节痛、关节僵硬、肌肉酸痛、皮肤干燥、过敏等。尽量避免冷风直吹,必要时加装挡风板,同时定期清洗空调、开窗通风,尤其是使用中央空调的办公场所,更需注重空气流通。

2. 一场运动:适当出汗,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

三伏天气温比较高,人体为了散热,皮肤表面的血管会自然扩张,这一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血液循环的效率,有助于维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作,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建议早晚凉爽时段散步,一般40分钟,2~3公里合适。

3. 一杯热茶:补水又补钾

三伏天出汗比较多,容易带走更多的钾元素,表现为倦怠无力,精力和体力下降,耐热能力降低等。建议夏天定时补水,不要等着口渴再喝,喝水时要小口慢饮。饮食上适当补钾,茶叶中富含钾元素,喝茶不仅补水还能补钾。

4. 一碗豆汤:三豆汤

俗语“夏季吃豆胜过吃肉”,有些地方夏天常常有吃豆的习惯,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,可以有效的去暑热,调理脾胃,增加食欲。三豆汤选用赤小豆、绿豆和黑豆,先将豆子泡几个小时,然后用小火慢煮,煮软烂即可。

5. 一个子午觉:养心消暑气

中医认为,夏季心阳旺盛、代谢加快,加上出汗多、耗气伤阴,心脏负担重。所以,夏季养心很重要。睡好“子午觉”,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作用,同时又能消暑气。子时(23:00~1:00):胆经当令,但也是心经气血开始活跃的时间,此时入睡能帮助心脏修复。午时(11:00~13:00):心经当令,是心脏敏感的时候,睡个20~30分钟,能快速给心脏“充电”,缓解疲劳、稳定情绪。而且中暑大多发生在中午前后,午睡刚好避开这个时段。

6. 一次泡脚:排湿去寒气

三伏天时人体阳气比较旺盛,此时泡脚能够借助外界阳气以及热水的温热之力,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排出湿气和寒气,改善因寒湿引起的一些不适症状。脚上的穴位丰富,泡脚可以刺激足部穴位,调节经络气血,有助于缓解疲劳,提升睡眠质量。建议水温不宜过高,一般控制在40℃-45℃较为适宜,避免烫伤皮肤;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15-20分钟即可

7. 一疗程冬病夏治:温阳散寒,提高免疫力

三伏天热辣滚烫,自然界的“阳气”达到一年顶峰冬病夏治把握好养生的“黄金30天”。贴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,通过温阳散寒、疏通经络、调节免疫等作用,帮助改善虚寒体质、预防冬季多发病症老寒腿、哮喘、老慢支、怕冷等。 

另一种常见的冬病夏治方式是艾灸。三伏天艾灸以驱寒补阳、调理体质为主。一般选择关元、足三里、大椎等穴位,每次艾灸15-30分钟,艾灸前不能空腹或过饱;艾灸后要多喝温水、忌寒凉,体质偏热或特殊人群需谨慎。